最近在整理一些生僻字資料時,發現「殳」這個字蠻多人會念錯,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「殳的注音」到底是什麼。這個字看起來有點像「沒」少一橫,但讀音完全不一樣喔!在台灣的注音系統裡,它其實念作「ㄕㄨ」,跟「書」同音,不過現在已經很少用在日常對話中了。
說到「殳」這個字,其實在古代是很有來頭的。它原本是指一種長柄的兵器,後來演變成部首,在字典裡可以找到不少跟它相關的字。像是「殺」、「毀」這些看起來很兇狠的字,都是「殳」部的成員呢!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「殳」部字給大家參考:
漢字 | 注音 | 常見用法 |
---|---|---|
殳 | ㄕㄨ | 古代兵器 |
殺 | ㄕㄚ | 殺害、殺價 |
毀 | ㄏㄨㄟˇ | 毀滅、毀壞 |
毆 | ㄡ | 毆打、鬥毆 |
段 | ㄉㄨㄢˋ | 段落、階段 |
記得小時候學寫字時,老師特別強調「殳」部的寫法要先把左邊的「几」寫好,再寫右邊的「又」。這個部首通常出現在字的右邊,像「殺」字就是左邊「朩」、右邊「殳」的組合。雖然現在用到的機會不多,但知道這些字的由來還是蠻有趣的,下次看到「殳」部字就不會覺得陌生啦!
在查資料的過程中,發現康熙字典對「殳」的解釋特別詳細。裡面提到這個字除了當兵器,還可以指古代的一種禮器,用在祭祀場合。現在我們雖然不會真的用到這種武器,但在一些歷史劇或是武俠小說裡,還是能看到它的身影。像是《三國演義》裡提到的「丈八蛇矛」,其實就跟「殳」屬於同類型的長柄武器呢!
殳這個字到底怎麼念?台灣人常搞錯的注音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「殳這個字怎麼念」,才發現原來很多台灣人都會念錯!這個看起來有點冷門的字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出現,像是「殳書」這種古代兵器相關的詞彙。今天就來幫大家搞清楚它的正確讀法,順便整理幾個容易混淆的類似字。
先說結論,「殳」的正確注音是「ㄕㄨ」,跟「書」同音。不過很多人會誤念成「ㄉㄨˊ」或「ㄕㄡ」,可能是因為它長得跟「投」、「沒」這些字有點像。其實這個字在古代是指一種長柄兵器,現在雖然不常見,但在一些歷史小說或古裝劇裡還是會出現。
常見錯誤念法 | 正確注音 | 相似字舉例 |
---|---|---|
ㄉㄨˊ | ㄕㄨ | 投、沒 |
ㄕㄡ | ㄕㄨ | 收、受 |
ㄉㄨˇ | ㄕㄨ | 督、毒 |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台灣人常犯的注音錯誤。像「殳」這種筆畫簡單卻容易念錯的字還真不少,比如「亙」常被念成「ㄏㄨㄥˊ」(其實是ㄍㄣˋ),「兌」被念成「ㄩㄝˋ」(正確是ㄉㄨㄟˋ)。這些字雖然不常用,但萬一哪天要讀出來卻念錯,那可就尷尬啦!
如果你對這類冷門字有興趣,可以多留意古裝劇的台詞或是歷史書籍。有時候字幕打出來的字,演員念的發音可能會讓你學到新東西。像我就曾經因為看《瑯琊榜》才發現「綦」這個字原來念「ㄑㄧˊ」,之前都以為是「ㄐㄧ」呢!
為什麼殳的注音這麼特別?專家來解答
最近有網友在討論「殳」這個字的注音很特別,明明看起來很簡單卻唸作「ㄕㄨ」,跟常見的發音規則不太一樣。其實這個字在台灣教育部《國語辭典》裡確實是這樣標註的,而且它背後還藏著有趣的語言學故事呢!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挖寶,看看這個看似簡單的字到底有什麼玄機。
首先,「殳」是古代的一種兵器,屬於「八音」中的木類樂器兼武器。它在現代中文裡雖然不常用,但在古文中出現頻率不低。從語言演變的角度來看,這個字的讀音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徵,跟現在我們熟悉的發音規則有點距離。來看看它和其他類似結構字的比較:
漢字 | 注音 | 現代常見讀音 | 古音特徵 |
---|---|---|---|
殳 | ㄕㄨ | shū | 書母字 |
投 | ㄊㄡˊ | tóu | 定母字 |
沒 | ㄇㄟˋ | mò/méi | 明母字 |
語言學家指出,「殳」屬於中古漢語的「書母」字,這類字在現代國語中大多演變成「ㄕ」開頭的發音。雖然現在我們看到「殳」字右邊的「又」部件會直覺想讀成「ㄧㄡˋ」,但其實它的聲符功能在演變過程中已經不明顯了。這種現象在漢字裡不算少見,像是「射」字也不照右邊的「寸」來發音。
另外有趣的是,在台灣的注音系統中,「殳」的標註其實反映了民國初年制定注音符號時的語音標準。當時的學者參考了中古音韻系統和北方官話的實際讀音,所以有些字的注音會讓現代人覺得「怎麼跟想的不一樣」。這種情況在較古老的用字中特別常見,因為它們的讀音往往保留了更早時期的發音特徵。
小學老師教你正確發音:殳的注音其實是…
大家有沒有遇過看到「殳」這個字卻不知道怎麼唸的經驗?今天就要來分享一個超實用的發音小知識!這個看起來像「沒」少一橫的字,其實讀音完全不一樣,連很多台灣人都會唸錯呢。記得小時候老師特別強調,這種冷門字一定要記清楚,不然考試遇到就慘啦~
先來公佈正確答案:「殳」的注音是「ㄕㄨ」,跟「書」同音喔!是不是跟你想的不一樣?這個字在古代是指一種長柄武器,現在雖然很少用到了,但在一些成語或古文中還是會出現。像是「殳書」就是指刻在兵器上的文字,聽起來就很有歷史感對吧?
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記住,我整理了一個常見誤讀字對照表:
漢字 | 正確注音 | 常見誤讀 | 簡單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
殳 | ㄕㄨ | ㄇㄟˊ | 古代兵器 |
彧 | ㄩˋ | ㄏㄨㄛˋ | 文采豐富 |
毖 | ㄅㄧˋ | ㄇㄧˇ | 謹慎小心 |
耋 | ㄉㄧㄝˊ | ㄓˋ | 年老之意 |
說到「殳」字的由來也很有趣,它的甲骨文長得像一個人拿著棍棒的樣子,後來慢慢演變成現在的寫法。在《說文解字》裡解釋是「以杖殊人也」,就是拿棍棒打人的意思,難怪會用來當兵器的名稱。現在雖然很少用這個字了,但學起來可以跟朋友炫耀一下,下次看到就不會出糗啦!
其實中文裡這種容易唸錯的字還真不少,像是「彧」、「毖」、「耋」這些,都是平常不太常用但一出現就讓人頭痛的字。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這些字的讀音,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,唸對字是一種基本的尊重嘛。而且現在小孩的作業越來越難,家長也要跟著進修才行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