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台灣在地竹子畫法分享
想學竹子畫法其實不難,台灣很多國畫老師都說這是入門基本功。我自己學畫時發現,掌握幾個關鍵技巧就能畫出很有意境的竹子,今天就來分享這些實用的小撇步。
首先要注意竹節的畫法,這可是整根竹子的靈魂。台灣常見的孟宗竹和綠竹,節與節之間的距離不太一樣,建議初學者可以先觀察真實的竹子。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:
竹子種類 | 節間距離 | 適合筆法 |
---|---|---|
孟宗竹 | 較長 | 中鋒用筆 |
綠竹 | 較短 | 側鋒皴擦 |
麻竹 | 中等 | 乾筆飛白 |
畫竹葉是另一個重點,台灣老師常說”個字法”和”介字法”最實用。我習慣先用淡墨畫出主枝幹,等半乾時再用濃墨點節。記得竹葉要分組畫,三片五片一組才自然,千萬別像插牙籤一樣整齊排列。
墨色的濃淡變化很重要,我通常會準備兩支筆,一支蘸濃墨一支蘸清水。台灣天氣濕熱,宣紙容易暈開,所以下筆要果斷快速。有個小技巧是在畫室放除濕機,保持50-60%濕度最適合作畫。
工具選擇也很講究,台灣書畫社老闆教我,畫竹子最好用兼毫筆,彈性適中。紙張方面,半生熟宣紙最適合初學者,太生的宣紙墨色容易暈得太開。我常去迪化街的老店買材料,那裡的宣紙都是老師傅手工製作的,品質很穩定。
初學者如何輕鬆畫出有質感的竹子?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,就算是第一次畫也能讓作品看起來很專業。台灣很多國畫老師都說,畫竹子最怕「僵直呆板」,要讓線條有生命力才是關鍵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方法,讓你快速上手畫出自然又有層次的竹子!
首先準備工具很重要,初學者不用買太高級的筆墨,但基本配備還是要有。推薦用兼毫毛筆(軟硬適中)、墨汁選膠質較少的(比較好控制濃淡),紙張用半生熟宣紙最適合練習。記得畫之前要先「試筆」,在廢紙上練習幾筆感受墨色和筆觸,這樣正式畫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。
竹子結構分解表
部位 | 畫法重點 | 常見錯誤 |
---|---|---|
竹竿 | 用中鋒一筆到底,節與節之間留空隙,上細下粗 | 畫得太直像電線桿 |
竹節 | 用濃墨點兩筆形成「乙」字形,不要畫太圓 | 節點大小一致顯得很假 |
竹枝 | 從節點斜向上生長,線條要流暢有彈性 | 枝條對稱像掃把 |
竹葉 | 分組畫(通常三片一組),注意遠近濃淡變化 | 葉片排列太整齊不自然 |
畫竹竿時記得手腕要放鬆,讓毛筆自然抖動才能畫出竹子的節奏感。很多初學者會緊張地握緊筆桿,結果線條就變得死板。建議可以先練習畫「S」形曲線培養手感,因為自然界很少有完全筆直的竹子。竹葉部分最怕畫得像貼上去的,要想象它們是從枝條「長」出來的,所以下筆時要有由重到輕的力道變化,遠的葉子用淡墨,近的用濃墨,這樣層次就出來了。
墨色控制是營造質感的秘密武器!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就是從頭到尾都用同一個濃度的墨。其實好的竹畫應該要有「乾濕濃淡」的變化,像是新長的嫩竹可以用淡墨加一點水,老竹就用濃墨甚至帶點飛白。記得準備兩個小碟子調墨,一個裝濃墨一個裝淡墨,畫的時候交替使用效果會很自然。如果覺得墨色太單調,可以試著在葉尖稍微加一點點綠色顏料,但千萬不要整片葉子都上色,那樣就失去水墨的韻味了。
為什麼畫竹子要先掌握節奏感?內行人都這樣練,這其實跟竹子的生長特性有關。竹子不是隨便亂長的,它一節一節往上竄的模樣,就像在打拍子一樣有規律。很多初學者畫竹時只顧著把枝葉畫得像,卻忽略了這種天然的韻律感,結果畫出來的竹子就少了那股靈動的氣質。
老一輩的書畫老師常說:「畫竹如寫字,提按轉折都要帶節奏。」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,你看那些大師畫竹,筆尖在紙上跳動的軌跡,根本就是在演奏一首無聲的樂曲。從起筆的頓挫到收筆的輕揚,每個動作都卡在節拍上,這樣畫出來的竹子才會既有骨力又不失柔美。
練習要點 | 具體方法 | 常見錯誤 |
---|---|---|
觀察真竹 | 每天看10分鐘竹子生長影片 | 只看靜態照片 |
手腕訓練 | 用毛筆空書「之」字練轉折 | 手臂僵硬只動手指 |
節奏感培養 | 邊哼歌邊畫,配合音樂節奏 | 完全靜默作畫 |
要練出這種手感,光靠臨摹是不夠的。我認識故宮修復師傅都有一套私房練習法,他們會特地去竹林裡住幾天,什麼都不做就盯著風中搖曳的竹子看。看得久了,連呼吸都會不自覺跟著竹節的間距調整,這種身體記憶比什麼教材都有用。現在很多美術班會放古箏音樂讓學生跟著旋律運筆,就是因為發現節奏感對畫竹真的超級重要。
畫竹高手私下透露,他們最愛在清晨五點練筆,那時候腦子最清醒,手也最穩。有個小技巧是用毛筆沾水在報紙上練習,既省宣紙又能清楚看到水分暈開的節奏。很多人不知道,連墨色的濃淡變化都要配合運筆的輕重快慢,這才是真正把竹子畫活的關鍵。
什麼時候最適合練習畫竹子?季節光線影響大公開,這問題困擾不少想學水墨畫的朋友。其實畫竹子最吃季節和光線,不同時段呈現的質感差超多!像夏天正午陽光太強,竹葉反光會讓細節糊成一團;反而春秋的晨昏時段,柔和光線能讓竹節紋理和葉片層次更明顯,初學者比較好掌握。
先講季節部分,台灣氣候溫暖,其實四季都能畫竹,但每個季節的特色不同:
季節 | 竹子狀態 | 適合練習重點 |
---|---|---|
春季 | 新筍抽高、嫩葉多 | 練習線條流動感 |
夏季 | 葉片茂密、顏色深 | 墨色濃淡控制 |
秋季 | 竹竿挺拔、葉稍黃 | 枝幹結構練習 |
冬季 | 姿態蕭瑟、有枯枝 | 留白與意境表現 |
光線影響更大!我自己最愛清晨6-8點或傍晚4-6點這段時間,陽光斜射時竹影會在地上拉出長長的線條,這時候觀察竹節的明暗變化最清楚。特別是雨後放晴時,濕潤的竹葉反光不會太刺眼,葉尖的水珠還能當作練習渲染技法的天然教材。
室內練習的話,建議用北向窗戶的自然光,避免陽光直射造成強烈對比。如果晚上要畫,檯燈最好加張描圖紙柔光,不然容易把墨色畫得太死板。記得竹竿要留”氣口”,這個小技巧很多老師都說超重要,就是節與節之間要稍微斷開,畫面才不會悶住。